「醫生你好!」叔叔坐在輪椅上,由太太推進診症室。
這是老人科門診,面前的叔叔已經89歲了,他上次入院時是由我負責主診的。叔叔有血壓高和糖尿,亦有膝蓋退化,之前因跌倒入院,在復康病房鍛練後可用助行架走路,經商量後決定回家由太太照顧。
「叔叔,你行成點呀?層樓梯攪唔攪得掂?」叔叔一進來我便問道。他們住在舊式公屋,没有電梯直達,回家需要上一層樓梯。叔叔要助行架加太太協助才能走路,這令我有點擔心。
「今日又幾好喎,自己慢慢落落到,小小論盡啦。」太太對我說。
「 有無唔舒服?亅我問叔叔。
「無。」叔叔笑着說。
很多老友記在熟悉的家中表現得跟在醫院時判若兩人。
「睇吓啲血糖點先,有啲高喎下晝。」叔叔之前打糖尿針,但打針後血糖偏低;不打針,血糖卻有點高。處理老友記血糖問題,的確並不容易。
我看着牌板和叔叔的血糖記錄在研究怎樣做。
「照顧叔叔點樣?攪唔攪得掂?」
「。。。」想不到太太竟然低着頭沉默不語。
「係唔係照顧叔叔都有啲辛苦,有啲壓力?」兩老共同生活,叔叔身體又並不太好,太太有點壓力也並不出奇。
「照顧佢緊係辛苦啦。。。」太太繼續低着頭,低聲答道。
「咁你想唔想搵人幫吓手?」我這個反應也很自然吧。
「可以搵乜人幫手?」
「例如送飯呀、執屋個啲?」
「執兩嘜米煮飯我就仲做到嘅。。。」
「咁你有無乜想人地幫吓你手?」
「唉!」太太低着頭,嘆着氣,似乎有着一份別人無法明白的困難。
照顧者身上的重擔,日積月累,有時連自己也說不清楚。你問她有什麼需要?可能她也未必數得出,只知道日子並不易過。
「因為如果你講唔出想要乜嘢協助,同事又唔知點安排喎。。。」從實務上來看,的確如此。
太太繼續低首頭在沉思着。
但想深一層,或許太太不是需要一個實質的幫忙,只是想在照顧的壓力中找尋一個喘息的機會,一個讓她抒發一下情緒的時間。
「不如我搵社工同你再傾吓,有乜嘢可以幫到你?」
「好囉咁。」太太答應我。
叔叔跟太太離開門診,我繼續整理藥單、社工轉介信等。。。
突然,門診跟房職員走過來我身邊跟我說:
「喂,叔叔個太太坐係出面係咁喊呀,睇到我都覺得好心酸呀。」
我走到外面,看見坐在大堂的太太低聲地飲泣着。。。
從來都不要忽視長期病患照顧者的壓力。雖然看似一切如常,但其實問題可能一直都存在,只是未被發現。在社區裏發掘並支援有需要的老友記,就顯得非常重要。
香港人口老化,這些問題只會不斷出現,能否解決困局,就要看社會的共識和付出。